在有限空间作业时,由于其环境复杂且存在诸多潜在危险,因此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安全措施至关重要,要从以下两方面方面进行阐述:
一、持续通风
1.通风设备选择与布置:根据有限空间的大小、形状和结构,选择合适功率和类型的通风设备,如轴流风机、离心风机等。将风机放置在合适位置,确保能够有效将新鲜空气送入空间,并排出内部的污浊空气。例如,在一个较大的地下仓库作业时,应根据仓库布局,在进出口或通风口处合理布置多台轴流风机,形成有效的通风路径。
2.通风方式:可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。在作业前,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初步改善有限空间内的空气环境,但由于自然通风效果有限,在作业过程中必须持续开启机械通风设备,以保证空气的不断更新。比如对于一些有通风口的地窖,作业前先打开通风口进行自然通风,作业时再使用风机进行机械通风。
3.通风时间与监测:作业前通风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,作业过程中要持续通风。同时,密切监测通风效果,可通过观察通风设备运行状态、检测有限空间内气体成分变化等方式,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行,使空间内空气质量始终符合安全要求。
二、实时气体检测
1.检测项目与频次:作业前 30 分钟内,必须对有限空间内的氧气、有毒有害气体(如硫化氢、一氧化碳等)、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进行全面检测。作业过程中,每隔 30 分钟至少进行一次复测。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有限空间,如曾经储存过有毒化学品的反应釜,检测频次应适当增加,确保及时发现气体浓度的异常变化。
2.检测位置与方法:检测时应在有限空间的不同高度、不同位置多点采样,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气体信息。例如,在深度较大的竖井内,要分别在井口、中部和底部进行检测。使用经校准合格的气体检测仪,按照操作规程正确操作,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。
3.检测结果处理:当检测结果显示气体浓度超出安全标准时,必须立即停止作业,所有人员迅速撤离有限空间。采取加强通风、气体置换等措施,直至检测结果合格后,方可恢复作业。同时,对异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,查找原因,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。
有限空间作业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空间的封闭性、出入口的狭窄程度、通风条件以及环境危害等因素。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,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,确保作业安全。